努力化解“非典”影响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首页 | 2021公司年检 | 业务范围 | 成都投资环境 | 政策法规 | 外资企业设立 | 外资企业变更 | 外资企业注销 | 其他登记 | 注册资本验证 | 外商投资企业年检 | 商标注册 | 新闻资讯 | 资质办理 | 审计评估 | 投资注册须知 | 注册常见问题 | 资料下载 | 会计师事务 | 联系方式
努力化解“非典”影响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3/7/7] 浏览次数:1480

——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情况综述及全年经济形势展望
二○○三年七月七日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努力化解“非典”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工业带动和投资拉动使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全市经济今年开局良好,一季度GDP增长速度达12.9%。二季度由于 “ 非典 ” 的冲击,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上半年,全市共实现 GDP8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这个速度预计比全国高近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4个百分点,增速仍为近年来的较高水平。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是:
    1、从生产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8亿元、384亿元和378亿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6.5:46.9:46.6 调整为 6.0:47.4:46.6,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上半年增长速度为4.8%。一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种植业内部粮经结构继续调整。全市播种面积的粮经比由上年的39.6:60.4改变为36.6:63.4。由于粮食面积调减13.6%的影响,全市小春粮食产量下降14.9%,为54.6万吨。二是牧业发 展加快。全市牧业实现产值48.5亿元,比同期增长10.2%,主要畜牧产品的产量增长较快,其中:肉类总产量41.2万吨,增长9.4%;出栏生猪388万头,增长5.7%;出栏肉用牛4.2万头,增长14.4% 。
    第二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增强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半年增长速度达到16.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
    在二产业中,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1.2亿元,增长20.3%。工业的快速增长源于多年来全市在产业导向、经济结构、产业投入等方面调整的积淀。
    从产业导向看,全市坚持以四大支柱产业引领工业发展。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99.5亿元,增长24.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1.2%。其中医药工业完成增加 值17.4亿元,增长30.9%;机械工业完成增加值28.0亿元,增长28.9%;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食品工业增幅分别为21.4%和17.0% 。
    从经济结构看,全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吸引多方面的资金,盘活了存量。上半年,全市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增加值93.2亿元,增长25.9%。其中股份制经济增长20.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长31.0%。
    从产业投入看,全市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工业性项目的引进。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53.1亿元,增长50.5%;制造业完成投资57.6亿元,增长39.9%。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我市工业生产发展后劲继续增强,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62.4亿元,增长77.3%。同时,由于近年来全市 在招商引资中侧重于工业项目引进,这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半年全市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
    第三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和加强管理降低了“非典”的影响,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幅为9.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2%。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我市 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在 “ 非典 ” 对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影响严重的情况下,我市的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业等新型第三产业上半年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其中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29.8亿元,计算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5.4% 。
    2、从需求角度看,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更为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强劲增长。上半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08.2亿元,增长4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比上年同期提高6.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特征继续凸显。
    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继续被激活。上半年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87.5亿元,增长42.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0.1%提升到本年的60.8%。分投资管理渠道看,基建、技改、房地产开发共同推动投资增长,其中基建完成投资127.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6.6亿元,分别增长41.3%和35.2%。进入5月后,为确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传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新型消费热点保持旺盛需求。由于“非典”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一定抑制,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十万元级新型热点消费品继续保持旺盛需求。上半年,全市销售商品房260.8万平方米,增长16.8%;实现销售额54.3亿元,增长17.0%。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2.0%。
    进出口快速增长,引资规模继续扩大。1 -- 5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增长39.5%,其中出口5.0亿美元,增长25.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随着我市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境内外资金注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60.0%;引进国内市外资金74.2亿元,增长42.7%。
    3、经济增长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从宏观看,1 -- 5月,全市实现财政收入87.0亿元,增长36.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3.7%,比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3亿元,增长40.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速度(38.3%)大幅度高于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10.1%)。从税种看,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6.6%、39.1%和61.8%。
从企业运营情况看,1 --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亿元,增长67.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增长22.4%。
    二、“非典”对全市经济影响程度的分析
    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开局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非典”,上半年GDP增速可望达到13.3%。但从四月下旬起,全市经济受到了 “ SARS ” 病毒突如其来的冲击。在全市上下的严密防范下, 我市无一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但由于全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人们心理受到的巨大冲击,我市经济发展仍受到了一些影响。
    1、“非典”对全市经济的即期影响
    从“非典”对全市经济即期影响的时段看,从4月下旬延伸到6月份,其中4月20日-- 5月10日影响较为严重;从影响的行业看,由于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特征的不同,其产业(品)链的承受力不同,受到的影响力度及方向不同。总体看,一产业受到轻微影响;二产业受到较小影响;三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产业发展受到轻微影响,部分农产品销售受到阻碍。上半年,我市主要农产品、畜牧产品产量平稳增长,“非典”对一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上。一些畜牧产品在短期内出现价格急降的局面,部份应季水果由于外销不畅,价格出现下滑。据测算,受“非典”影响,一产业约减少产业增加值450万元,降低增长速度0.1个百分点。
    二产业受到较小影响。我市工业产品由于与服务业、个人消费品需求关联度不高,抗“非典”干扰能力较强。同时,全市工业企业抢抓机遇,尽力化解“非典”的不利影响。从机遇方面看,“非典”的防治过程客观上给个别工业行业如制药、化学、IT产业等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上半年,我市医药行业适时推出 “ 胸腺肽 ” 和 “ 乾坤宁 ” 等新药,抢占了 “ 非典 ” 防治市场,医药工业的增速由一季度的 24.8%提高到上半年的30.9%,医药行业增加产业增加值0.8亿元;从化解不利影响看, “ 非典 ” 对食品工业影响较大,食品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减少了 “ 非典 ” 对 行业的冲击,食品工业受到的影响约有 1.3亿元。综合考虑 “ 非典 ” 防治对工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工业总量约减少 0.4亿元 。
    建筑业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从二产业看,“非典”对其直接影响不明显,约减少增加值0.4亿元,降低增长速度0.1个百分点。
    三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为遏制“非典”疫情的蔓延,“非典”的防治主要是采取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的办法,这抑制了旅游、商贸、餐饮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收入水平的提高。据测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减少增加值8.6亿元,减慢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影响,客运量明显减少,货运量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客运量841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6.7%, “ 非典 ” 约影响客运减少1100万人次。由于客运下降,运输部门适时增加货运班次,全市货运保持稳定增长,货运量2853万吨,增长6.8%。综合测算,交通运输业减少增加值3.5亿元。
    批发、零售业:“非典”疫情迫使人们减少外出次数,相对密闭的购物场所成为主要的回避对象,但由于我市“非典”持续时间不长,且商品性消费的再生能力较强,故批发、零售业受到的影响低于事前估计。“非典”使批发、零售业减少增加值 1.0亿元 。
    住宿、餐饮业:由于人流特别是外地人流的被阻断,住宿和餐饮业是“非典”影响的重灾区,且住宿和餐饮的损失再生性不强,住宿业的复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据测算,“非典”使住宿、餐饮业减少增加值2.9亿元。
    文化娱乐业:受“非典”影响,全市的文化演出暂停,娱乐场所部分关闭且生意萧条。上半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比同期下降 2.6%。 “ 非典 ” 影响文化娱乐业减少增加值 0.4亿元 。
    总体看,全市在“非典”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经济建设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防非”的同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对“非典”的影响早作分析,早谋思路,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非典”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控制在了最低程度。但由于我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非典”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显现得较为严重。根据测算,上半年,“非典”对全市经济总量的影响约有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1个百分点 。
    2、“非典”对全市经济的滞后影响
    目前,全国“非典”疫情已得到成功控制,一些受冲击较严重的行业正在复苏,但“非典”对经济的滞后影响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开始波及到一、二产业。从短期看,“非典”疫情对第三产业冲击较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小。但最终消费领域需求的减少必将波及到生产领域,必将对一、二产业产生滞后影响,必将给工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工业生产的运行情况看,由于“非典”,部分企业的建设项目和生产线调试被迫推迟,其对生产的影响可能在随后时间逐步显露出来。目前,全市由于“非典”影响推迟开工或洽谈的工业性大项目有攀成钢的340轧机项目、国栋集团秸秆生产线调试等。其次,由于防治 “ 非典 ” ,企业营销活动受到影响,产销率下滑、应收帐款明显增加。 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6.8%,比前5个月下降0.2个百分点,出现下滑趋势。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却从3月末的155.5亿元上升到5月末的166.7亿元,4、5两个月净增11.2亿元。再次,由于防治 “ 非典 ” ,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根据企业景气调查资料,工业企业预期三季度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为 96.4,比一季度减少5.6个点。
    商务活动被阻断将影响下一步全市经济增长后劲。经济运行是按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顺序进行的。目前,“非典”影响较严重的是消费需求,接下来可能影响到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
    在“非典”期间, 我市的订货会、商务洽谈等涉外活动明显减少,商务活动暂时被阻隔,这一段真空期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后劲。同时,由于 “ 非典 ” 影响,人们出于谨慎的考虑,储蓄倾向将加重,投资意愿有可能减弱。在净出口需求方面,全市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因以执行过去合同为主,其后续影响有可能在未来一定时期进一步显露。
    经济增长质量将受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就业等三个方面。
    在“非典”的防治过程中,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同时,由于政府对部分行业实行了税收减免政策,全市仅地税部门就预计少收1.2亿元,这将对全市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
    在“非典”期间,一些服务行业由于业务量不饱和,员工收入水平下滑。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9元,增长4.6%,为近年来收入增长最慢的一年;同时,农村居民由于务工收入的减少和家庭经营收入的下降,纯收入增加的难度加大。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纯收入1680元,比同期增加90元,低于预期增长目标。其中由于 “ 非典 ” 影响,人均纯收入少增加 18元左右。
    “非典”造成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减慢,直接的结果是缩小了就业空间,加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受阻,我市整体就业压力更趋严重。 6月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比年初减少8500人 。
    目前,“非典”疫情虽然得以控制,但它对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仍在向一些领域延伸,这都给我市的经济增长带来变数。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的趋势,这种滞后影响将波及到社会生产的一、二、三产业,将波及到社会需求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据测算,这种滞后影响约有5亿元。
    三、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全年经济形势展望
    上半年,我市克服了“非典”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展望全年走势,在“非典”对我市经济造成了一定损失并将继续影响经济增长的今年,要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的任务更重。在下半年的经济发展中,除了“非典”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有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
下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同时,为了化解“非典”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这给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政策基础;从我市看,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我市经济发展已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势头和经济增长的机制未受到影响。从时间看,我市仍有半年的时间来组织经济工作,夺回损失仍有时间空间。
    我市下半年经济发展中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房地产贷款政策的影响。近来央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货币政策趋严,这将对我市的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冲击。上半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8.3%,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将下降,对投资增长的贡献将减小。二是下半年成都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较小。初步统计,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半年仅能实现增加值4亿元。三是第三产业的复苏仍有一个过程。全市第三产业目前正处于全面复苏阶段,但受制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以及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宾馆、旅游和交通等部分行业的全面复苏还有一个过程。四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推进,使我市城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全市三季度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预期为89.4点,比一季度下滑8.8个点,仍滞留在 “ 相对不景气 ” 区间。
    综合判断,我市今年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将是:经济总体较快发展的势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GDP增速将会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曲线。从季度看,二季度受 “ 非典 ” 影响最重, GDP增速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三季度, “ 非典 ” 影响仍将延续, GDP增速仅会比二季度略有提高;四季度经济将呈上升趋势。
    (二)对策建议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要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我们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重视“非典”后期影响,树立消费者信心
    当前,全国的“非典”疫情已基本被控制,在后非典时期,我们要在继续做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花更多的精力做好经济工作,尽量减轻“非典”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由人流受阻碍开始的,要尽快恢复人际交流,关键是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尽快树立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信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以公众保有信心为前提的。当前,全市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们的消费信心,推动商务活动、公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要高度关注“非典”对经济的滞后影响,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非典”的后期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2、积极寻求破解良策,尽快振兴第三产业
    本次疫情,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三产业所受到的直接损失最大。由于我市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要保持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夺回第三产业所受的损失,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尽快恢复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市应针对三产业中不同的行业寻求不同的破解疫情影响、增加消费需求的办法。
    首先,根据“非典”后人们更加注重消费的环境和卫生条件这一新形势,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在目前“非典”影响尚未完全排除的宾馆、旅行社、交通等领域,应利用政府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和修缮;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以应对人们消费需求的回升。
    其次,要抓住“非典”带来的新商机,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上文化娱乐及全民健身等方面的建设,促进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第三,做好暑期及“十·一”黄金周两个旅游黄金时段的市场开发工作。暑期及“十·一”历来是我市的旅游黄金时间,我市应做好这期间的旅游综合开发工作,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本地游等活动;加大外联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蓉观光、考察。
    第四,尽快恢复大型的会展活动。会展经济,对全市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有着极好的带动作用,它也是聚集人气的最好途径。全市可以针对当前的一些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餐饮等,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刺激人们的消费。
    第五,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今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给我们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较好的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培育全市660万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
    3、继续加大工业发展力度
    我市要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努力减少第三产业所受损失的同时,更要发挥工业挑大梁的作用,加大工业的发展力度。
    一是要高度重视“非典”对工业的滞后影响,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从“非典”对工业经济的影响看,尽管短期内影响不明显,但滞后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全市应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做好原燃材料、电力、资金和运输等方面的协调工作,为企业生产发展创造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抓住后非典时期工业发展的新机遇。全市企业应抓住人们消费习惯改变的机遇,把握住人们在消毒、卫生、保健和健身等方面的新需求,开发研制和生产新型的“防、控、治”产品。
    三是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和加快工业新项目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改投入提升了原有生产能力和工业新项目投产带来的新增生产能力。因此,要保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做好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业储备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储备项目向生产环节转化的速度,使其尽快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要抓好全市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其尽快成为招商引资的窗口和工业经济的增长极。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
目前,我市经济仍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在消费需求受到损失的背景下,要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
    上半年,我市基本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9%、28.3%和20.1%。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有可能下降;技改投资尽管能保持非常好的增长势头,但由于所占份额较小,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够;所以,能推动投资增长的还只能是基本建设投资。因此,我市应加快基本建设领域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的进度,特别是加快重点项目的进度。并利用国家投资扩张的时机,争取新增加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储备项目。同时,政府应结合成都实际,作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落实好我市最近出台的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5、做好招商引资和市场营销工作
    随着“非典”疫情的被控制,人流逐渐复苏,物流、资金流又将趋于活跃。当前,我市应利用人流开始恢复之际,做好招商引资和市场营销工作,加速产品和资金的流动。
    我市应全面启动商务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要加强对签约项目的后期跟踪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于一些正在洽谈的项目应该加快谈判进程,尽快形成合作意向;对于一些在“非典”期间未能履行的合同,应尽快恢复执行。在招商引资中,各区(市)县应统一政策,把过去在投入环节实行的优惠措施改变为对产出环节进行奖励,以增加土地资本的产出效益,增加招商引资的实效 。
    6、抓好大春农作物生产,采取多种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大春农作物又是农业生产的大头,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各地农村要加强对大春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做好防灾救灾的各项准备,确保大春农作物丰收。
全市应利用务工人员返乡,农村劳动力大量增加的时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养殖业。同时,各地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将各种对农业、农民的优惠措施落到实处。区(市)县要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将外出打工返乡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版权所属:【成都首嘉企业登记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市外资代办服务网—成都外资公司注册手续-注册成都外资分公司-成都注册外资公司-工商代理13981964009
执行时间:.045ms
Powered by 成都首嘉 V3.2.15 Copyright © 2005-2022. 蜀ICP备0600716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