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提升环境质量框定城市改革路径
首页 | 2021公司年检 | 业务范围 | 成都投资环境 | 政策法规 | 外资企业设立 | 外资企业变更 | 外资企业注销 | 其他登记 | 注册资本验证 | 外商投资企业年检 | 商标注册 | 新闻资讯 | 资质办理 | 审计评估 | 投资注册须知 | 注册常见问题 | 资料下载 | 会计师事务 | 联系方式
[武侯区]提升环境质量框定城市改革路径
[2009/3/16] 浏览次数:1510

  “再用两年的时间统筹和提升全区环境质量,使武侯区成为全国一流生态文明城区。”这是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总目标。

  这一年,2008。

  涉农地区环境设施、城郊结合部市容市貌整治、城区院落,3个关键词,成为武侯区新一轮城乡环境整治一盘棋中最为关键的三个节点。

  在此背景下,武侯区将发力点瞄准制度创新。以求通过效率更高的改革路径,来设计一个更和谐、更精细,并具备信息化、市场化和全民化特征的城市管理新思路。

  时间在2009年翻开新的一页,从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管理到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城市管理,从“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为一体的联合执法新尝试到“门前双五包”的探索。从来都将“创新”放在首位的武侯区深尝改革之果……

  城市管理改革路径在实践中框定。

  2009年2月11日,初春。温柔的阳光洒满大地,整个城市沐浴在一片金色的祥和之中,这天下午,在瓦子堰居住了10多年的王春霞带着孙子来到楼下。跳入眼帘的一切,令这位60多岁的老人打心眼觉得幸福。就在4个月前,瓦子堰还是一条以脏、乱、差“文明”的小巷。从春天到冬天,王春霞很少带着孙子到瓦子堰散步。每天老人总要带着孩子走上10多分钟,到不远的衣冠庙小游园去享受绿意和花园。然而,事情却在去年年末有了转机。

  有一天,老人下楼的时候,看见很多工人聚集在瓦子堰旁,从立在一旁的施工公告上,老人忽然发现原来那么多工人的到来,是为重新整治瓦子堰。

  期待中,2个月过去了。焕然一新的老街,令所有人眼前一亮!

  过去灰扑扑的街道一侧,居然每隔3米就有一个橱窗,精美的“三国文化图腾”神采奕奕。最令老人和孩子们高兴的是,文化墙对面还有一处处绿意盎然的小花坛。假如你是第一次到瓦子堰,你一定会以为这里原本就是一条“文化长廊”。

  人行其中,幸福而美好。

  事实上,小小瓦子堰“变身”的故事,在武侯区总在不间断的上演。始于去年冬天的这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正渐渐发力,并成为其改善城郊面貌、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城市管理

  以“惠民”为支点

  通过民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可以使城市管理体现其价值,并在民众心中逐步架构出以惠民为主体的全新价值观。武侯区的城市管理之所以名列前茅,与其多年坚持的创新态度分不开。

  2008年,武侯区在环卫市场化中首次实现环卫工作“三个规范化”。即,设立最低准入标准,分级制定各类环卫作业指导价格,实现环卫招投标工作规范化;统一全区环卫作业标准,实现环卫作业规范化;与此同时,确保环卫队伍的稳定,实现环卫工人工资发放规范化。

  2008年,武侯区将道路清扫保洁、绿化管养、河道管护、“牛皮癣”清除工作实行捆绑招标,解决了多头管理、多头付费的情况,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效能,武侯区在走出“大环卫”新路径的同时,还全面实现城市管理“大部制”。

  2008年,武侯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建立景观化垃圾池,更新了8000个垃圾桶,全面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清扫保洁的全覆盖,在“城乡统筹路径”中,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延伸中的公共服务……  

  2009年春天。武侯区城市管理工作大会召开。这一天,区委书记刘守成与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谈起了被视为城市管理“一号工程”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而就在此前2个月,囊括武侯区未来2年整治目标和计划的《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意见》已经下发。接下来的新年,成为牵头部门武侯区城管局最忙碌的时光。2个月来,区城管局开始和很多热心人士一起走街串巷,他们要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并希望以此来有效解决老百姓投诉的热难点问题。

  这天,在全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大会上,刘守成谈起了自己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看法,“新一轮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政府和城市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果我们领会了精神实质,按照省市部门的工作要求,进行高质量推动、有特色、有亮点的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整治方案,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加快解决存在的问题,还可通过环境治理切实改善民生,提升硬件条件……”

  对这位在武侯区工作多年的区委书记来说,刘守成深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城乡一体化全速推进的今天,对城区和乡村的重要意义。在会上他又一再强调,“大家一定要把新一轮整治作为全区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助推器;并立足于长效管理机制的运行,将其作为武侯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基础……”

  然而,回过头来悄悄翻阅武侯区多年来的城市管理工作日志,不难发现从来都把“惠民”放在首位的武侯区,已为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做好了“序曲”,并为武侯区已经启动的整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8年9月9日,雨后的成都格外清爽。

  70岁的李志芳老妈妈和往常一样来到楼下,在这个自己居住了20多年的老院落里,李妈妈要和其余3个邻居一起负责楼道卫生、监督有没有“复发”的牛皮癣。除此之外,李妈妈还要负责门卫的工作,凡是有陌生人进院落,李妈妈和邻居们都要“干涉”。 “我儿子常常让我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可是我就是舍不得!”这份执着在于老院子干净清爽、绿意盎然;在于老院子邻里和睦、其乐融融……

  而对武侯区来说,玉林7号大院仅仅只是城市管理结出的累累硕果中的一颗。让无数个李妈妈们感受到生活空间细微之变的,源于武侯区多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张张美丽的照片,落款不仅仅是玉林7号大院。高攀路、胜利新村,60个居民院落在整治中纷纷“优雅转身”。精致小品令人目不暇接;亭台楼阁又让人备感温馨;小巧园林仿佛像一颗颗绿色宝石,点缀在美丽的城市之南。

  与之相伴相随的是,一个由“政府引导、社会出资、群众受益”的武侯模式浮出水面……

  面对一簇簇城市腹地增添的绿意与快乐,武侯区城管局局长熊述明坦言了初衷与压力,“武侯区寸土寸金,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能在辖区内多增加绿地游园,让老百姓能多一些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可要破解土地和资金的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一直在想,改造后的环境是大家的,这大家不仅仅包括老百姓,还包括辖区企业。能不能积极与企业沟通,让其‘投资’绿地、游园,改善自身周边的环境,从而为自己的企业形象加分呢?”

  想法一出,迅速谋划。

  很快,武侯区城管局一帮人开始调查全区的可增绿地,并开始一一登门拜访企业。4月,武侯区城管局带着四川肿瘤医院绿地设计图来到医院基建处。

  “看着城管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送来设计图,我们心里多了很多感动!”医院基建处罗处长告诉我们,事实上医院一直也想在这片空地上修建小游园,可没想到区城管局居然先行一步,不仅主动来找我们,还送来了设计图!我们当然要支持! 按照设计,小游园占地1550平方米,银杏、桂花等高大乔木将林立其中。

  很快,医院在最短时间内自主拆除了300多平方米的营业用房。几个月后,这个绿色的、精致的、安置了很多休闲椅的医院游园由医院出全资建成。“开放那天,局里很多人都很激动!虽然是投资不大的小游园建设,但新模式的顺利推进,为以后的绿地建设提供良好借鉴!这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三赢。”回想起这一幕,熊述明感慨不已。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出资、群众受益”操作模式,金航路小游园、武兴一路小游园、太平寺西区小游园等6个小游园依次亮相……2008年全年,武侯区绿地面积1986.1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264.5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22.3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7.22平方米。全区绿地率已达35.04%,绿地覆盖率达到39%。

  创新

  引入物管公司专业运作

  在武侯区13个街道办事处中,有一个街道办事处不能不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望江街道办事处,望江街办在武侯区承载了更多的压力与期待。

  锦江畔、公园边,在1.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你会发现一个个身穿浅蓝色上衣,头带深蓝色帽子的“物管”工作人员,从去年夏天开始天天都穿行在郭家桥、红瓦寺、太平南新街等辖区内。

  他们看见出摊占道的商家,走上前轻声劝导,看见有人贴了牛皮癣,又自己亲自将其抹去。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升阳升公司”工作人员,可他们却开始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尝试管理自己的城市。

  工作地点和实际身份的转变,预示着城市管理街面管理的“市场化”时代在武侯悄然开启。

  2008年6月。26岁的李云南一次又一次走在红瓦寺、郭家桥……作为深圳升阳升公司的职员,这群物管公司的职员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把视线投向居住小区之外。

  作为城市管理的新人,已经工作7年的李云南坦言了起初的不适应。“虽然我们上岗之前都经过了培训,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城市管理居然有这么难!”对李云南以及其余90多名同事来说,按照此前公司与望江街道办事处签订的《综合管理服务试验合同》,辖区内1.9平方公里、24条、总长8332米的街道,都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

  引入公司,让城市管理也走上市场化之路,来源于武侯区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支持。就在2个月前,包括武侯区区委、区政府、武侯区城管局、街道办事处在内的成员单位组成了“取经团”,南下深圳西乡“学艺”。

  “西乡创新了城市管理工作,实施了花园街区管理,将城市管理的日常项目‘外包’,由物业管理公司协助进行城市管理。不仅直接解决了城市管理人手不足的难题!还可有效避免政府与违规商家和群众的直接冲突!”熊述明坦言了“学成归来”的“真经”。

  几经思索。试点被敲定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望江街道办事处;来自深圳的物管公司——升阳升在成都首吃“螃蟹”。“街道办事处付给公司每年217万元的‘外包’费用,让辖区老百姓‘享受’公司带来的管理服务。”

  夏天来临时,李云南上岗了。刚工作的一段时间,李云南天天都要强背自己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对辖区的园林绿化实施管护、要清出牛皮癣、清理卫生死角、协助进行城市市容秩序管理,还要协助菜市场规范化管理等等。”

  14个“签约城管项目”对李云南来说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在李云南熟悉的责任田——红瓦寺,李云南坦言了城市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隐忍、艰辛与委屈。“刚来时,红瓦寺的管理力度难得不可想象!每天入夜,红瓦寺热闹无比。烧烤摊、水果摊此起彼伏,占道经营被视作常态,常常突击整治过后,违规现象总会死灰复燃!”把这条城市管理难点街交给物业公司管理,集中凸现武侯区城市管理部门的“试水”中的良苦用心。

  为了全方位的解决红瓦寺难题,李云南和同事们天天死盯,制定“骚扰战术”。每天跟摊贩“抢”位置,“每隔10分钟,我们就要派人到这些流动摊贩中去劝说,‘干扰’这些摊贩正常营业……”

  事实上,李云南们与职业城市管理人员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对辖区老百姓提供服务,这些工作人员唯一的城市管理“法宝”就是自己的一张嘴!身穿物业公司服装苦口婆心劝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个月后,这片1.9平方公里的区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乱张贴、乱摆卖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遏制。

  城市秩序越发良好的背后,彰显创新魔力。

  创新

  城管+治安模式

  将“城市管理”、“治安巡逻”职能“合二为一”,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综合推力,示范效应和制度溢出效应开始在新规则运行两个月后日益显现。

  武侯区再次成为改革试验田……  

  2009年1月2日。作为新体制的试点街办,红牌楼街道办事处迎来了新年最令人欣慰的一个数据,截至最新统计,综合执法大队“上岗”以来效果明显,不仅城市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全辖区的街面犯罪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

  数据传递给所有人的信息是,综合执法大队在磨合中开始逐步显示出制度的优越性。“城市管理+ 综合治安”在成为每个执法大队队员新职责的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一个城区的宜居水平。透过红牌楼街道办事处每天“上演”的故事,一个关于改革的服务片断,开始连成一个城区的变革史,明朗而清晰。

  2009年11月。浓冬。22岁的曾超利和邱庭勇被红牌楼街道办事处执法大队安排进三中队。两个人结成了执法小组,一个负责城市管理,一个负责综合治安。每天,两个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对曾超利来说,城市管理是熟悉的工作,2年以来自己感觉熟悉而亲切;可对邱庭勇来说,城市管理却相对陌生,社会治安是自己的“拿手好戏”。

  这天,当执法大队召集大家开会安排工作时,两个人分别领下了新任务。

  白天执勤,曾超利在对辖区的出摊占道、牛皮癣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管理的同时,还要当邱庭勇的老师。“我要告诉他,哪些行为是影响市容市貌的,哪些行为是扰乱街面秩序的,该怎样和老百姓打交道,做到文明执法……”

  夜晚执勤,角色完全颠倒。这次轮到邱庭勇当老师了,每每入夜邱庭勇都要带着曾超利走街串巷,察言观色,以维护街面治安环境为己任。

  就这样,从年末到新年,两个人“形影不离”,相互传授经验的同时,共同有了更多的工作体验。可是令红牌楼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大队没有想到的是,大家的新工作居然在一个月之内就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一般的变化。

  “我们身穿新制服,巡逻在辖区大街小巷,不仅威慑了犯罪分子,老百姓的安全感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增加,新制度运行1个月以来,街面犯罪屡下降了30%。”

  “我们在街面维护秩序时,很多老百姓也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工作。和谐执法中,城市管理的难度居然不知不觉的降低了……”

  如果说,综合执法队开启了城市管理“试验之门”,那么在此前就尝试“24小时全覆盖”管理的玉林街道办事处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路”。

  在玉林街道办事处,一套囊括《玉林辖区综合执法大队队员教育培训制度》等在内的20多个制度规范,凸现一个辖区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

  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徐军告诉我们,从去年4月开始,玉林街道办事处开始实施24小时全覆盖管理。“即,每天‘三班倒’。其中清晨7点到下午3点是第一班;下午3点到晚上11点是第二班;晚上11点到第二天清晨7点是第三班。”107个城管队员组成了8个分队,24小时不间断在自己的岗位上执勤。

  与此同时,玉林街办还特别开通24小时举报电话85543110。“只要老百姓投诉,我们都必须第一时间到现场!”不仅如此,为了在人流量大的难管地带让城市秩序更和谐,世纪电脑城、玉林生活广场等重点地段还设置了“城管示范岗”。

  城市管理在“和谐”中一路走来,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 

  2008年11月18日,玉林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周克勤和邹光武在玉林菜市场执勤。这一天,两个人看到有一个商贩出摊叫卖糖葫芦,影响了菜市场的环境秩序。周克勤很快走到商贩前,先给商贩敬了一个礼,然后和颜悦色地告诉商贩,沿街为市影响了城市秩序,而且他也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就不能出售熟食……

  商贩刘崇首先被周克勤的礼貌打动,看着比自己年长的执法队员给自己敬队礼,小伙子肚子里的火气一开始就消掉了一大半。在周克勤的努力下,刘崇答应在没有把相关证照办理齐备的情况下,不再出摊卖糖葫芦.

  一个城市秩序维护的难题,就这样被一个标准的敬礼悄然化解……

  以细节为目标的规范管理,集中彰显文明程度,并开始为武侯区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幕的全速推进有效“护航”。 

  后记

  武侯特色:创新=活力

  2008年对武侯区城市管理来说可谓是不平凡的一年。

  3月,文明城市创建进入攻坚阶段;4月,院落整治进入攻坚期,玉林街办开始尝试“24小时”全覆盖管理;5月,数字化城管在全市率先实现区、街两级平台覆盖;6月,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城管物业化”在望江街道办事处首次亮相;11月,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拉开大幕…… 这是一个城区的城市管理的“时间表”。一曲又一曲以“惠民”为名的管理之乐,佳音频传。

  在武侯区,城市管理从来都饱含自己鲜明的“武侯特色”。从24小时全覆盖管理制度到物业化管理、从“城管+治安”综合执法到我们熟悉的老成都民俗公园、永康森林公园、欧风一条街……每一个印记都鲜明的贴着“武侯”标签,创新已成为武侯城市管理不断升华的核心。

  2008年武侯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4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6.6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19.4%。

  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改善,给这座城区带来了活力与梦想。武侯区坚持创新的城市管理功不可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版权所属:【成都首嘉企业登记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市外资代办服务网—成都外资公司注册手续-注册成都外资分公司-成都注册外资公司-工商代理13981964009
执行时间:.043ms
Powered by 成都首嘉 V3.2.15 Copyright © 2005-2022. 蜀ICP备0600716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