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成都通信枢纽规划纲要的实际实施情况是怎样的,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在明天的报道中将具体讲述地震后我市相关通信枢纽建设项目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参与建设各方如何知难而上,实施项目的进展情况。
“以规划编制为龙头,以基础建设为突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启动并有效推进成都通信枢纽建设!”在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勇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名为《关于成都通信枢纽建设总体工作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报告开头上述这样一句话对我市正在进行的通信枢纽建设进行了总体描述。“我们的目标是把成都打造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个通信枢纽!”用刘勇主任的话讲,成都通信枢纽的规划定位是围绕到2010年成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巩固现有西南通信枢纽地位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
据记者了解,早在电路交换网时代,成都即是国内电路交换网的西南节点,也是当时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进入光纤干线网时代,成都仍然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通信网络体系中的枢纽节点。1993年,成都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通信枢纽。应该说,成都目前所具备的可装机容量、负载能力和信息集散程度等通信基础设施条件,在国内五个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具有优势,并有条件在系统扩容、加速发展的情况下,汇聚西部通信资源成为国家级通信枢纽。然而如此大的一个命题,从何处入手,规划成为必须先行的龙头。
信息社会、沟通为先。身处内陆地区的四川盆地,成都在传统物理意义上的交通连接方面有着“先天”的劣势。然而伴随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无线通信、网络等新的沟通方式在迅速地改变着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经济的增长方式:众多经济活动都更依赖于全新的通信方式进行。随着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和信息业务的战略转型,成都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施通信枢纽建设势在必行。
在成都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中,“建设西部通信枢纽”成为“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明确提出,为加快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巩固我市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地位,将逐步打造成为国家级通信枢纽。在试验区目标定位的指导下,结合全域成都发展对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以及灾后重建、提升发展的需要,一场通信枢纽“大会战”正全面拉开……
一个规划 勾勒未来通信枢纽蓝图
“从去年4月开始,我们就着手草拟相关规划的方案和纲要,到最终定型时,前前后后可能有十余稿!”市信息办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顾华强告诉记者。一开始,以原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刘盛纲为首的十多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编制组,对相关规划和纲要数易其稿、形成了《成都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今年初成都市方面委托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的电信研究院,根据国家对于通信基础网络的统筹安排,制定更符合国家战略布局的通信枢纽规划纲要;此后,纲要内容又征求和整合了IT制造商和通信运营商等资源,在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和征询国家主管部委意见并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后最终形成。
“我们的规划和建设思路是要让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在成都这个枢纽通得过、留得住、存得下、用得好!”刘勇告诉记者,以往对于枢纽的概念往往停留在干线交汇上,而在新的技术环境要求下,仅仅是通信干线的交汇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枢纽还必须成为信息数据的集散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存储、应用和服务,“纲要的内容可以说是突出通信干线交汇、信息资源集散、基础设施布局三大主题和技术体系、内容体系、服务体系三个重点!”刘勇表示。
2008年4月1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印发成都通信枢纽规划纲要的通知》。在这份沉甸甸的《纲要》中,将“发展成都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确定为总体目标,为此,成都将实施“383”工程,加快建设成都通信枢纽,提升成都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其具体内容包括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
其中三大工程分别是: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三网融合”工程、无线城市工程;着力打造的八大中心分别是: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基础数据资源中心、信息评测中心、数字媒体发行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加快建设的三大基地则分别是国家级信息容灾备份基地、国家级信息后援支持基地和国家级IT服务基地。
整个《纲要》规划编制期为2008年至2010年,其中形成的“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枢纽工程、应急专项三个大类,共计24个子项。三年内,整个项目工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社会总投入预计为500亿元。《纲要》可以称得上指导我市未来三年通信枢纽建设的一份“行动纲领”,一张成都未来通信枢纽的蓝图已经初步浮现……
一份方案 震后不改枢纽打造进程
正当成都按照《纲要》制定的目标启动实施各项工程时,突如其来的地震对我市不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IT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信系统损毁基站就达到3602个,损毁光纤共计17696千米,部分IT生产型企业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
面对大灾的考验,原先制定的《纲要》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成都打造国家级通信枢纽的进程是否受到影响,市信息办等相关部门立即积极行动起来,会同企业就恢复生产、恢复经营、恢复秩序,特别是推进震后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实施进行了认真研究,仅仅在震后两周的5月26日,就提出了《“请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成都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给予政策支持的方案”的请示》(以下简称《方案》),并提请市政府向省政府报送。
在这份《方案》中,我市提出震灾后实施公共通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城市应急指挥调度通信保障建设工程和区域数据资源存储与容灾备份工程等三大重大项目,计划和需要争取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三项政策,包括请求批准在成都建设国家区域国际通信出入口局;请求批准在成都实施“国家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互动示范区”的部省市共建工程;请求立项支持成都受灾地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站的恢复重建,支持受灾IT企业恢复生产和技术改造,支持受损无线电技术装备的恢复和基站迁转。目前在国家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相关总体规划中已经初步采纳了《方案》的相关内容,如在成都建设国家区域国际通信出入局、实施震后区域数据资源与容灾备份工程等。
最新进展
规划在各方支持下进一步强化
据记者从市信息办了解到,目前在《纲要》中建设国家级通信枢纽的“383”工程规划,结合“5·12”震灾后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的设想,已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原则同意,并由工信部以在成都构建“天地一体通信系统”,纳入灾后重建规划国务院报告。其中,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已同意实施第一期工程,即成都至互联网国家节点的出境干线扩容项目。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共约投资20亿元,由现行出境干线20G带宽容量提升到60G。同时,继续争取国家对成都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布局;无线城市工程,在完成全域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正在组织实施合计投资38亿元的“扫除通信盲点计划”和灾后恢复重建及TD试验网构建等工程项目;国家信息数据容灾中心和国家高性能计算西南网格建设工程,目前已得到国家主管部委的支持,并与AMD、曙光、EMC、HP、华赛、GDS等企业达成共建共识。同时,与上海相关部门会商,形成了组建联合体,技术上相互支撑,互为主备的合作框架。“应该说,地震前成都市制定的‘通信枢纽规划’在震后并没有被削弱,而更是在国家和相关部委以及省上各方的共同支持下得到了强化,并正在加快实施!”市信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