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创新破题 共谋成都发展
首页 | 2021公司年检 | 业务范围 | 成都投资环境 | 政策法规 | 外资企业设立 | 外资企业变更 | 外资企业注销 | 其他登记 | 注册资本验证 | 外商投资企业年检 | 商标注册 | 新闻资讯 | 资质办理 | 审计评估 | 投资注册须知 | 注册常见问题 | 资料下载 | 会计师事务 | 联系方式
建言献策 创新破题 共谋成都发展
[2008/3/12] 浏览次数:1335
                                                                           来源:成都日报
    ——“宏观形势与成都经济发展论坛”辑要
 
  3月30日,由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宏观形势与成都经济发展——第一届成都经济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宏观形势与成都经济发展”为主题,围绕国内外宏观形势与成都的应对策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房地产投资等方面展开了研讨。国家、省市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碰撞,为成都经济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探索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中科院山地所研究员  陈国阶

  化解发展与环境的冲突和矛盾,四川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以发展定目标,环境保护目标要高标准且不绝对化,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要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以功能定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分区,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确定全省新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三是以聚集促循环,在四川未来的产业集群发展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有计划、有步骤的构建起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四是以优势补劣势,要发挥四川水能、天然气丰富的优势取代煤炭、石油缺乏的劣势。五是以技术换容量,应用先进技术、工艺、流程、设备、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建设新厂、改造老厂,在大幅度增加产量的同时保持或减少污染。六是以规划促落实,以“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蓝本,制定全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或管理条例。

  推进金融投资制度创新

  四川大学副校长  赵昌文

  成都城乡统筹发展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推进,关键在于集体土地制度、金融投资制度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创新。

  结合成都实际,推进金融投资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需从七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二是创立成都发展银行或改造成都商业银行;三是成立成都金融控股公司;四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基金;五是进一步整合和改造成都产权交易市场,积极争取加入新三板试点;六是允许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商业银行的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吸引资金进入试验区,实行利差返还政策;七是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行成都城乡统筹建设债券。

  以创新精神破发展难题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漆先望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同时还面临一些特殊问题:一是竞争能力偏低,与作为西部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定位不相称。二是就业压力巨大,潜伏着尖锐的就业矛盾和社会矛盾。三是生态环境严峻,大城市病突出。

  面对发展中的难题,唯有思路才能决定出路。一是推动结构升级,以信息、物流、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成都的主导产业,加快一般工业向外转移的步伐。二是促进要素流动,通过“土地换社保,农民变市民”,破除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为大量吸纳就业的生活服务业创造达到规模的有效需求。三是优化城市布局,尽快改变“摊大饼”的传统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的组团布局,视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从重庆经济看西部发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易小光

  重庆经济运行态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需求稳步扩张,投资消费保持对经济增长的主导拉动作用;二是产业协调运行,增长质量有所提升;三是财政收支协调,信贷投放稳定;四是物价总体持续上涨,通胀压力加大。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民生问题亟待关注;二是企业经营环境更趋复杂,发展外部压力加大;三是生产要素供应趋紧,制约经济快速发展。

  在中国西部发展板块上,重庆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有些问题是西部地区共同存在的,如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中,来自沿海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压力会显著增大;由于要素成本的普遍提高,对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相对弱化等,需要认真研究,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具体操作提出相关建议,以利于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坚持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统筹委副主任  陈绍充

  为加快试验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制定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该方案刚经省政府审定通过,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审定,争取国务院尽早批准。成都市将通过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深入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创新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三是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四是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五是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六是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七是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八是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九是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继续走成都特色的路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  邵昱

  成都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面前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走成都特色的路子。首先是做好试验区S建设大文章,努力在关键环节找突破,在重点领域作拓展,构建新体制,塑造新机制,灵活多样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基础。其次是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产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再次是注重社会效率与效益,高效率要靠良好经济机制、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后是营造社会和谐大氛围,通过完善社会保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宽松发展氛围,努力建立和谐社会。

  在调整中推动服务业

  成都市锦江区副区长  杜海波

  当前,我们面临较为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地方经济能否在逆风中飞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科学研判形势,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找准突破口,顺势而为。我们应该把握这一轮经济调整对服务业相对有利的形势,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争取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调优政策,发挥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二是进一步改善环境,集中力量建设城市CBD,加快载体和平台建设,改进政府服务;三是切实抓紧抓好项目。

  把握试验区建设机遇

  成都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  孙廷云

  成都基本具备了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与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大企业大集团不多,投资效率和消费贡献率偏低等。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都要赢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分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必须正视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加快发展的紧迫形势;必须把握试验区建设机遇,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发展水平;必须深化和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程度,从而推动成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成都房地产要修整

  成都九鼎房地产评估公司总经理  余相

  修整是对房地产市场上波上涨行情的正常修正,是与基本面政策面共振的结果。

  从供给角度看,2008年成都市计划供应住房建设用地5730亩,计划建设10万套,950万平方米。从需求角度看,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因此,2008年成都市的供求将基本平衡。

  当前国家基本面良好、人民币升值,对于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在物价上涨速度较快的背景下,要寄望开发商亏本甩卖不太容易。从交易者的心态看,观望不失为当下的一种选择。

  宏观经济调控与综合改革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陈家泽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由于以下因素:土地没有采取市场化配置的方式,惯性的沿袭计划经济的思路,配置效率低下是必然的;现行土地法律法规和农村的社保体系残缺不全;即有的土地占有格局不断的强化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抵抗舒尔茨所强调的在农业的生产函数当中所需要内生出来的技术创新;农业效率的低下,农业长效征收机制的缺失,使农民对提升人力资本缺乏冲动,并且没有成本支付能力;农村的人力资源积累并没有和工业化、城市化统一。

  由此可见,现行制度下的农业对资本没有吸引力,使农业供给的激励机制严重欠缺。因此,下一轮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必然是农村市场化改革。

  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

  四川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小刚

  区域利益主体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色,企业扩权、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了竞争的主体,财政分灶、基数包干的改革,又使各区域也成为竞争主体,这种政府型竞争主体,具有更强的经济竞争力和经济扩张能力。但是,现行体制框架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制约,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目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极不对应,地方较小的财权却承担了较大的事权,因此,进一步统筹协调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成为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突破口。而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关键是利益协调,关键是对区域利益的外溢给予合理补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霞

  成都已经驶上工业化中期的快车道,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超过13%,2007年更高达15.3%,并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目前成都市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已成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一是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要按照“全域成都”的要求,加快推进区域结构调整,形成 “四区两带”的发展格局。三是要调整投资消费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四是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版权所属:【成都首嘉企业登记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市外资代办服务网—成都外资公司注册手续-注册成都外资分公司-成都注册外资公司-工商代理13981964009
执行时间:.045ms
Powered by 成都首嘉 V3.2.15 Copyright © 2005-2022. 蜀ICP备06007165号-3.